三国时期,魏蜀两国之间的战争堪称冷兵器时代一场极为特殊且复杂的冲突。这场战争始于公元228年,直到公元263年才最终落幕,跨越了两代君主,持续了长达35年之久,历时之久令人瞩目。
令人不解的是,尽管魏国的领土面积是蜀国的三倍,人口规模更是达到蜀国的五倍,整体实力远远超过蜀国,但魏国却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,才得以彻底消灭面积不过如蚕豆大小的蜀国,这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。
在曹魏对外战争中,其主要矛头指向的是东吴,极少主动出兵攻击蜀国。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:魏国不愿轻易挑起与蜀国的正面冲突。民间流传一句话,“软的怕硬的,硬的怕愣的,愣的怕不要命的”,形象地反映了蜀国军人的战斗意志。翻看三国史,绝大多数魏蜀战争均是由蜀国主动挑起,诸如刘备和诸葛亮领导的北伐,累计多达二十余次,显示出蜀国强烈的进攻决心。
虽然蜀国的领土仅限于川蜀一隅,但其全民备战的热情可谓极为疯狂,甚至带有近乎狂热的色彩。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君主期间,始终秉持着“克复中原、光复汉室”的战略目标,将蜀国有限的资源几乎全部投入军事建设和战备之中。
展开剩余74%史料显示,从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至刘禅亡国,蜀国人口基本稳定在90万至108万之间,而其常备军规模超过10万人,各级文武官员合计约4万人,军民合计约14万人,约占总人口的15%以上。扣除不能上战场的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,蜀国几乎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状态。
这些数据仅仅是从人口征兵角度看。经济层面上,刘备和诸葛亮为了军备筹措,几乎将蜀地百姓的财富榨取殆尽。野史演义中虽描绘刘备占领成都后做了许多安抚民心的善政,呈现出一副明君形象,但真实情况却是,他一占领成都就全力投入北伐大业。根据谋士刘巴建议,刘备发行了一种名为“直百五铢”的大面额铜币,号称一枚价值五百枚普通铜钱。
然而,这种铜钱的实际价值只有普通五铢铜钱的两倍,重量为6.4克,普通五铢钱则仅约3克。刘备坚称这种货币值普通五铢钱的一百倍,百姓不得不使用,结果他通过这种货币政策巧妙地将民间财富套走了50倍于其真实价值的资金。
壮丁被征走,财富被抽干,表面上看似蜀国势弱,实则是三国鼎立中军事准备最充分、最激进的一方。刘备无疑是个极度偏执的战争狂人,魏国短时间内不愿与其硬碰硬。更重要的是,魏国的高层清楚这种竭泽而渔的备战状态无法长久持续,因此选择耗时间打消耗战,让蜀国内部逐渐瓦解,才是更为明智的战略。
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叹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说明蜀地交通的险阻,即使在数百年后仍让人望而生畏,何况三国时期的战士呢。
魏蜀吴三国中,魏国疆域最为广阔,但地形多为北方平原,易于大规模调动兵力;吴国仅凭长江天险自保;蜀国则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。夺得荆州和汉中后,蜀国拥有一条绵长的战略缓冲区。魏国欲攻蜀,后勤补给只能依赖古长安,但古长安在董卓、李傕、郭汜等人轮番骚乱后,已是一片荒凉,根本无法承担大规模军需补给。
此外,魏国还担忧一旦大规模调动北方粮草至长安与蜀国长期消耗,东吴是否会趁虚而入,形成多面夹击,成为极大隐患。
综合以上因素,蜀国虽全民皆兵、备战疯狂,但魏国难以深入蜀地核心,蜀国也难以突破汉中进攻长安。与其消耗大量资源攻打蜀国,不如先将重点放在与自己接壤最广、人口最多且实力强大的吴国身上。
这大概就是魏国不急于消灭蜀国的真正原因,双方实力悬殊,缓步推进是最优策略。
魏国选择压制吴国,而非主动欺凌蜀国,或许也夹杂着个人恩怨,尤其是赤壁之战的阴影。
曹操一生指挥作战堪称神勇,连袁绍都被他打服,唯独在赤壁大战中惨败,差点失去“军事家”的声誉。赤壁战败对曹操个人名声打击巨大,几乎成了他一生的污点。作为枭雄,他所有举动都被史书记录,失去颜面无疑是极大耻辱。
赤壁败后,曹操曾两次对吴国发动讨伐,曹丕继位后亦有三次亲征吴军的行动。这些军事行动不仅是战略压制,也不排除家族恩怨作祟。历经两代努力,曹魏认清吴国坚韧但无大志,不如先解决与自己争斗不休的蜀国。
果然,曹魏调整策略非常正确。经过数十年疯狂备战,到了姜维时代,蜀国已是内忧外困,名存实亡,一战便宣告灭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